公元189年,正值东汉中平六年,一场震惊朝野的十常侍之乱在洛阳城内爆发。这场血腥政变最终导致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与何进为代表的外戚势力两败俱伤,同归于尽。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详细记载,当张让等宦官被袁绍率领的禁军逼至绝境时,他们站在黄河岸边,涕泪横流地向年仅14岁的汉少帝刘辩作最后告别:臣等殄灭,天下乱矣。惟陛下自爱!言毕,十余名宦官相继投河自尽,场面凄惨悲凉。
这段临终遗言初看令人动容,仿佛这些长期把持朝政的宦官竟是心系社稷的忠臣。然而细究历史背景,这番话语实则暗含深意。正如古语所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十常侍在生命最后时刻的这番肺腑之言,确实折射出东汉末年特殊的政治生态。 回溯东汉王朝的权力结构演变,光武帝刘秀建国之初推行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制度改革,将行政大权集中于尚书台,由此确立了皇权的绝对权威。但这种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存在致命缺陷:必须依赖皇帝本人勤政才能维持运转。自汉章帝驾崩后,继位的皇帝均为幼主,最年幼的汉殇帝即位时甚至尚在襁褓。这种持续出现的幼主临朝现象,导致国家机器不得不依靠临时权力中心来维持运转。 在此特殊情况下,临朝称制的太后们受制于女主不得干政的礼法约束,只能通过两种渠道施政:一方面倚重外戚家族成员出任要职,另一方面则不得不借助朝夕相处的宦官传递政令。久而久之,外戚与宦官这两大集团逐渐演变为皇权的实际代理人。从汉和帝时期开始,这两大集团围绕皇权代理资格的争夺就从未停歇,成为贯穿东汉中后期百余年的政治主线。 到汉灵帝在位期间,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集团通过掌控西园卖官等渠道,完全压制了外戚势力。此时宦官已深度嵌入皇权运作体系,成为维持东汉朝廷运转不可或缺的一环。正因如此,当大将军何进遇刺身亡后,袁绍等人对宦官集团展开的全面清洗,实质上标志着士族官僚已公然蔑视皇权权威。史书记载,在血洗宫禁的那天,不少无辜的宦官被错杀,宫中血流成河,连一些没留胡须的朝臣都遭误伤。 十常侍投河前的那句遗言,恰似一道精准的政治预言。他们深知自己集团的覆灭将彻底摧毁东汉皇权的最后屏障。果然,失去宦官制衡的朝廷很快陷入更深的混乱:汉少帝不久被董卓废黜,继位的汉献帝则沦为军阀手中的傀儡。这场始于宫廷的权力斗争,最终演变为席卷天下的乱世序幕,为随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十常侍的临终警示,不仅是对少帝个人的忠告,更是对东汉政权命运的准确预判。 发布于:天津市广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