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祝盼 毛浓曦
刚过去的9月,高秋燕出了3次差。她先是去了澳门,然后到了山西,接着又马不停蹄赶到内蒙古,目的都是参加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相关的学术研讨会。
在陕西省榆林市,办企业的人,大多都知道高秋燕。一来是因为高秋燕生意做得红火,她经营的两家文化传播类公司在当地算得上是行业内的龙头;二来则是由于高秋燕十分“不务正业”,过去20多年里,她的大量精力、物力和财力都投入到与生意没什么关系的“长城保护”这件事情之中。
总长度超过2.1万公里的长城,跨越我国15个省、市、自治区。自长城存在以来的漫长岁月里,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其局部损毁、坍塌乃至消失的情况一直都在发生。今年60岁的高秋燕试图做的,就是用各种可能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条“巨龙”的历史、变化和现状,进而将“保护长城”的意识付诸行动。
2025年7月,在长城榆林段的镇北台下,高秋燕在向参加研学的孩子讲解长城相关知识。本报记者 祝盼 摄
在榆林宾馆练口语
位于榆林市榆阳区明珠大道阳光城1号楼19层的榆林长城主题展馆,是高秋燕宣传长城最主要的“阵地”。展馆分为6个展区,“威廉·林赛和榆林的故事”是其中之一。
如今说起威廉·林赛,“长城圈”的人基本都知道——在近40年时间里,这位英国人一直在探索、研究和倡导保护中国长城。不过,当1987年高秋燕第一次见到威廉·林赛时,他的“处境”还全然不是如此。
那一年,初次到中国的威廉·林赛计划沿着长城徒步,从嘉峪关一路走到山海关。不料,行至榆林时,他遇到了麻烦。
当时,我国对外开放时间不长,地处陕西北部的榆林更是极少有外国人的身影。因此,当威廉·林赛出现在有长城分布的村落,一边写写画画一边四处拍照时,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警觉。有当地老乡把他当作“身份不明的人”向公安部门通报。随后,威廉·林赛被带至榆林宾馆写“情况说明”。
与此同时,正在榆林学院外语系上大三的高秋燕接到了一位在榆林宾馆工作的朋友的电话,“你不是一直想找‘老外’练口语吗?我们这儿现在就有一个。”听到高秋燕兴奋的回应,朋友又补充了一句,“不过这个人身份存疑,你要注意点。”
这话没有吓退高秋燕。很快,她赶到宾馆敲开了威廉·林赛的房门。
见到能说英语的高秋燕,威廉·林赛表现得很友好。他说,自己小的时候偶然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中国长城,从此萌发了“从长城的一头走到另一头”的愿望。高秋燕记得很清楚,那天,威廉·林赛从背包里拿出一张只有上半幅的中国地图,把自己已经沿着长城走过的地方,一处处指给她看。
“人们可能是误解你了,等他们明白你为什么来中国、为什么来榆林后,一定会让你继续伟大的行程。”虽然与威廉·林赛素不相识,但从他的言语中,高秋燕能感觉到无法伪装的真诚与执着。
高秋燕对威廉·林赛说的话,似乎是一种预言。离开榆林后,威廉·林赛辗转到香港重新办理了签证,又从内蒙古鄂尔多斯继续自己的长城之旅。最终在当年冬天抵达山海关,实际耗时78天,徒步里程2479公里。此后,他一直投身长城宣传和保护工作,并逐渐受到多方认可。
1998年,威廉·林赛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2006年他被自己的国家授予“不列颠帝国勋章”;2007年,榆林市授予威廉·林赛“荣誉市民”称号……
不过,在通讯和信息传播都不发达的年代,榆林宾馆一别后,高秋燕就再没有威廉·林赛的消息。大学毕业后,高秋燕进入榆林工业学校工作。被误会的外国人和他探索长城的故事,看起来似乎只是她人生中一个奇妙的插曲。
直到11年后的1998年,高秋燕无意中在报纸的一角看到了一条有关长城的图片新闻。
左:2004年拍摄的唐子沟长城的一处敌楼,雕刻成怪兽面目的拱顶石很完整。右:2005年,同一地点拍摄的照片中,拱顶石已消失不见。
跨越百年的对比
“新闻说的是一个英国人在北京组织了140多位志愿者到长城捡垃圾。”高秋燕说,其中还提到,这位发起人曾徒步走过万里长城。
“他会不会是我当年见过的那个外国人?”高秋燕心中一动,并很快给报道此事的记者写了一封信。一个多星期后,一通来自北京的电话印证了高秋燕的猜想。打来电话的是威廉·林赛的妻子,“威廉记得你,你是他在榆林遇到的好人”。
几个月后,高秋燕应邀去威廉·林赛家做客。直到现在,她还记得自己进门后看到的场景:书架上、桌子上摆满了与长城相关的书籍,墙上也四处挂着长城的照片。要是提起长城,威廉·林赛更是能一直说个没完。
这次见面,高秋燕彻底被威廉·林赛对长城的热爱震撼了,“长城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象征,一个外国人对它如此熟悉,我就生长在长城脚下,却好像什么也不知道”。
自那以后,高秋燕开始有意识地收集、阅读有关长城的资料,同时利用空闲时间去探索榆林境内的长城,从各种渠道了解它的建筑历史、方法和结构。今年63岁的杨兴玲和高秋燕从年轻时就是好朋友。她记得,就是从那时起,几乎每次见面,高秋燕都会跟她“说长城的事”。
2003年,威廉·林赛启动了“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项目,计划通过拍摄长城并与历史照片对比的形式,展现此前近百年长城的变化。2005年,该项目推进到榆林,高秋燕作为导游和翻译也参与其中。
虽然已经对长城有所了解,但直到那一次,高秋燕才真正直观地感受到“长城正在消失”。在一张1914年拍下的照片中,位于榆林神木市高家堡镇的长城遗址“玄路塔”清晰可见,到2005年再次拍摄时,该处建筑已不复存在。
类似这样的对比照片,在榆林长城主题展馆中还有很多。一幅拍摄于2004年的照片中,在北京怀柔西水峪村一处长城遗迹,只能看到一面快被流土、野草淹没的砖墙。然而,1930年在同一位置留下的照片却显示,那段残墙是潮河边两座高大敌楼的一侧基座,敌楼之上还有绵延的墙体。高秋燕说,这种“姊妹楼”在长城沿线很罕见,“如此奇绝的景象,先是遭到了战争破坏,后来又因为修路及附近百姓用砖,最后完全消失了”。
一组相隔仅一年拍摄的对比照片里,河北省涞源县唐子沟长城上一块雕刻成怪兽面目的拱顶石,被人硬生生挖走,留下一个巨大的黑窟窿。在1980年拍摄的照片上,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长城的一处还是单层城楼;到1995年再拍摄时,同样的地方已被重建成有飞檐的多层城楼,砖砌外墙也换成了石墙……
2007年,“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项目完成。看着一组组对比鲜明的长城影像,高秋燕意识到,如果人们不知道长城曾经经历以及正在经历的变化,保护就无从谈起。由此,她踏出了对外宣传长城的第一步:利用经威廉·林赛授权的相关摄影图片,在榆林开展“长城保护进校园”活动。
高秋燕与威廉·林赛在讨论长城。
宣传就是保护
在陕西省内,榆林是长城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历代长城长度超过1500公里。其中不乏像“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这样的重要遗址。不过,在20年前,对生活在榆林的普通人来说,“保护长城”还是一个极为陌生的概念。
因此,当高秋燕将长城的照片做成展板,再用租来的货车拉到学校门口时,等待她的却是接连的拒绝和“拷问”,“谁让你来的?谁给你出的钱?你来了会找我们要钱吗?”
身为没有任何相关学术、官方背景的个人,高秋燕长城保护之路的起步可想而知地艰难。她想通过各种渠道申报宣传长城的项目,寄出的材料几乎全部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有场所允许她展出,一转眼展板却被人偷走变卖。
当时,高秋燕已经“下海”经商,眼见她把越来越多本该用来做生意的时间和金钱花在长城上,连丈夫也觉得难以理解,“长城要是塌了,和你有什么关系?”
但这些都没能让高秋燕产生放弃的念头。她说,这得益于自己天生爱折腾、能折腾的性格,更因为长城值得自己折腾。
杨兴玲说,有人因此称高秋燕是“长城疯子”,也有人猜测她是想出名。对这些误解和质疑,高秋燕总喜欢用一句玩笑话一笔带过,“长城虐我千百遍,我待长城如初见”。
“一切费用由我承担,我只想让孩子们有机会看一看长城的历史和现在。”最终,凭着自己的执着和“人品”背书,高秋燕曾工作过的榆林工业学校成了第一个向她敞开大门的学校。以此为契机,逐渐有更多的学校转变了态度,开始接纳高秋燕和她的长城科普服务。
长城保护,在当代和未来都是一项大工程,其中大量工作必须由专业机构及人员完成。但作为一座“超级露天博物馆”,社会力量对长城的影响同样相当重要。在高秋燕看来,许多人对长城“只知其名”,而她要做的就是让人们对它有具象的认知。
有一次,一位当地企业家经人推荐知道了榆林长城主题展馆,抱着“写字楼里能看什么长城”的疑惑,他找到了高秋燕。仔细看了跨越时空的长城照片、听了高秋燕的讲解后,这位企业家才意识到,他见过的雄伟的八达岭景区只是长城的一面。在其他很多地方,还有大量残垣断壁同样需要被发现、被看见。
“在这里,我真正认识了长城。”临走前,见多识广的企业家这样对高秋燕说。
“宣传长城就是保护长城”,秉持这样的理念,自2014年榆林长城主题展馆开馆以来,高秋燕已累计为参观者做了1000多次讲解。2019年,一位在榆林工作的父亲联系高秋燕,说自己前来过暑假的儿子听说当地有个长城主题展馆,希望离开前能去参观。为此,正在外出差的高秋燕特意赶回了榆林,并在晚上10点多为这对父子做了专场讲解。
让高秋燕没想到的是,第二年夏天,这个男孩专门带着自己的妈妈又一次参观了展馆。“后来,这一家人都成了长城保护志愿者。”高秋燕说,“我每多讲一次,就可能多在一个人心里播下长城保护的‘种子’。”
2023年,“探索长城文化 传承民族精神”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榆林长城主题研学营活动举办。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参与了相关组织工作。
右手赚钱,左手花钱
高秋燕播下的长城保护的“种子”,首先在身边人心里发了芽。听高秋燕讲了好几年长城的故事后,杨兴玲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帮着高秋燕策划活动、组织讲座和培训;亲历了高秋燕对长城的付出,曾经不理解她的丈夫也开始主动了解长城。
最初近10年里,高秋燕宣传长城没有固定的场所,常常要拖着展板东奔西走。“建立榆林长城主题展馆这件大事,就是我丈夫提出并全力支持我做的。”高秋燕说。
榆林长城主题展馆占地700多平方米,免费对外开放。有人算过一笔账,自主题展馆建成以来,运营成本超过了800万元;再加上其他各项活动总计300万元的支出,多年来,高秋燕为长城保护花的钱累计已有1100多万元。
“这些资金都是从对面流过来的。”高秋燕朝着主题展馆外指了指,那里是她经营的两家文化传播公司的办公区域。“右手边的企业拼命赚钱,左手边的长城拼命花钱。”高秋燕这话虽是玩笑,却很形象。
高秋燕的企业和长城的“绑定”,并不止于此。郭小帆是其中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7年前她前来应聘时,听到了一个堪称“古怪”的上岗条件:保护长城是在这里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把一个人宣传长城扩展为一群人宣传长城,十多年前,高秋燕发起成立了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企业员工自然就是她最方便的志愿者“发展对象”。郭小帆说,员工们除了参与组织、策划各项以长城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外,从入职培训起,就要学习长城相关知识。“现在,公司里许多人都是主题展馆中合格的讲解员。”
教师、学生、公务员、全职妈妈……随着听过长城百年变迁故事的人越来越多,志愿者协会的成员数量不断增加。除了参与集体宣传活动,志愿者还以各自的方式记录、探索着长城。有人长期拍摄长城的影像,有人根据书本上的记载逐一寻访标志性的遗址,还有家长每到周末就带着孩子到长城“探险”……
随着各方对长城保护重视程度提升,近年来,高秋燕的企业通过政府购买形式承接了榆林市“非遗进校园”项目。此外,企业开发的长城主题研学课程、长城元素文创产品也产生了一定的收入。
“公益事业要持续,良好的造血机制必不可少。”曾经几乎对长城一无所知的郭小帆现在已是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在她看来,企业为长城保护提供资金支持,长城也反过来帮助了企业发展,“有的客户,就是长城‘吸引’来的”。
几年前,一份重要的广告运营订单怎么也谈不下来,高秋燕便邀请甲方到自己的公司深入沟通。结果,参观了主题展馆后,对方负责人当场改变了主意。“一个企业能在这么长时间里坚持做保护长城的事,跟你们合作,我们绝对放心。”
高秋燕在榆林长城主题展馆为参观者做讲解。
长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016年初,一位美国父亲在社交平台求助,他8岁的儿子多里安一直想看一看中国长城,但因为身患重病无法前往。这位父亲希望有人能在长城上举着支持多里安的标语拍照,替孩子圆梦。
得知这一消息后,高秋燕立即在微信朋友圈发文,号召人们前往镇北台为大洋彼岸的多里安祈福。
“那天是个寒冷的工作日,临时发起的活动能不能成功,我心里也没底。”高秋燕说,结果,没多久,她的朋友圈里就不断弹出点赞和回复。到当天下午4点,共有58人自愿赶到镇北台,手持临时制作的海报、横幅为多里安送上祝福。
一个星期后,多里安的爸爸发布了60多张在长城拍摄的照片,其中有12张来自榆林。
多年宣传长城历史与文化,高秋燕觉得,长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连接中外文化、建立中外友谊的一座重要桥梁。今年7月,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组织筹备的“文明互鉴·长城少年”首届中英青少年长城主题文化交流活动在线上启动。活动在榆林长城主题展馆、榆林高新二中、榆林市第二十七小学、纽卡斯尔市圣约翰小学等4个会场同步连线。高秋燕和威廉·林赛分别做了以《万里长城,从东到西》《从英国哈德良长城到中国万里长城》为题的演讲。
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2018年,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策划了“费跃长城·透亮人生”——南非探险家为肾衰竭患者全线探险长城(榆林段)的宣传活动;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期间,高秋燕带领团队在线上举办了少儿长城画展和文化交流活动。
近年来,在多方努力下,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明显提升,对长城的人为破坏逐年减少,如何在延缓自然损坏的基础上,传承、传播长城文化遗产正成为长城保护工作的重点。
2020年12月,我国公布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初步确定了45个国家重点项目,榆林镇北台、红石峡、定边盐场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期)也位列其中。
“这里经过多次修复,基本呈现出了原貌。”今年盛夏的一天上午,站在古长城现存最大的边防要塞之一镇北台下,高秋燕这样感叹道。
一旁,一群参加暑假研学的小学生正在写生。“孩子们,你们知道国外也有长城吗?”和过去20年一样,高秋燕依然会抓住一切机会宣传长城。
孩子们立刻被吸引了注意力,开始围着这个看起来知道很多故事的奶奶问东问西。随着高秋燕的讲述,不知不觉间,画板上的长城已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广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